谈前车之鉴


  终于在今天,对前车之鉴有所感悟了。区区一门外语在几年前曾是我自翎的学科,今日见之眉头紧锁,课堂上,不知师为所云,考场上,大发“相逢何必相识”的感叹。

  为难之际,有同学献上解围之计:眉飞舌舞,右手耷大左手上,扳着手指为我盘算着:英语这玩艺儿,尤在起步时,全凭记忆,你想想,话说至此,停顿一番,下句应该秘招吧,“你想想,一天四个单词,四个单词一天,并不难吧,一个就是1460个啊!两年,三年、、、结果当然是令人眉开眼笑的了。但我也同时在茶前饭后所见有同学叹:我的天啊,后面的几个单词刚刚熟记,前面的单词早已无影无踪了,越往后发展,基数越大,复习单词更是难于上青天”也只有此时,我才真真正正地理解:知识在于积累。

  我一向是自认为自制力较强的人,现在英语课堂上,如坐针毯。叽哩呱哪的言语,我尽一句不懂,满黑板的古怪文字只依稀辩出上面所单词均由26个英文字母构成,按照排列规律,这二十六个小小的字母可编成上以亿计的单词,足可吞嗤我所有的大脑细胞。偶有几回,耐下心来,长吁一口气,认认真真地翻开书本,一再告诫自己,学习需循序渐进,知识在于平日里点点滴滴的积累。老师说:天下没有天才,所说的天才是那些勤于耕耘的人。那你就做一个勤于耕耘的人吧。打开书本,映入眼帘的是那如火车箱般的一节一节的词句,一种莫名的忧伤油然而生,真不明白远古的人类是如何造字的,汉语中的形声,象形,会意,全然没有。一个个黑色的字母象一个个变异的小生物在白纸上乱舞,挤眉弄眼地叽笑着我这呆若木头的窘状。困难总是有的,几年荒废岂能在一朝一昔间摆平。自己还是在为自个打气,鼓劲。但我也明显地感觉到底气不足和思索间的无奈。课文中便有一篇“为何要学英语”一文,从历史,从语美,从诸方面分析了为何要学英语,虽不能透彻地阅读完,却落得个“爱国教育”的美誉,是啊,中国为何不富强呢,遥想唐汉盛世,夷人就以能赴唐朝留学。象今日的留学哈佛般自得,有科学家预言二三十年后,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,定会出现外国人留学中国的情形,戏将托福改为汉托,更有甚者,已将汉托之试卷都出好了。现举例以飨读者:1、试用英文翻译以下中文:上司老让我“穿小鞋”。2、翻译“该出手时就出手” 二、古诗翻译:(要求:用词简洁,不曲解诗意)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,欲穿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试想:凭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,不少的外国人为会望汉语而观止吧,那不正是现在坐在教室内心急如焚的我吗?老子日:吾日三省吾身。一扭头望见窗外一群小学生无忧无虑的,天蓝街宽,悲伤之极,书之:前车之鉴!